当前位置:首页>经济 >

事关反洗钱 央行等三部门征求意见

时间:2025-08-12   来源:实践发展网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 9 月 3 日。该举措旨在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强化金融安全网。
此次《管理办法》的出台,紧密呼应了今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新《反洗钱法》着重强调了基于风险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原则,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特征、交易活动性质及其风险状况,精准适配尽职调查措施。而《管理办法》正是对这一原则的细化与落实,致力于推动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
《管理办法》中一项备受瞩目的调整,是取消了 2022 年版监管规则里个人办理单笔 5 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 的硬性要求。在 2022 年 1 月,三部门曾发布相关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 5 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需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这一规定当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因公众对此看法不一,加上后续 “因技术原因” 暂缓实施。此次调整,并不意味着反洗钱监管力度的削弱,而是监管方式的优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针对洗钱风险较高的情形,仍需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保障公众正常金融服务的顺畅开展,充分彰显监管部门在洗钱风险管理与优化金融服务间寻求平衡的用心。
除上述调整外,《管理办法》在诸多方面完善了反洗钱监管要求。在客户尽职调查的适用情形及措施上,结合当下金融业务实际情况进行了更新。例如,明确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人民币 5 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 1 万美元以上的业务时,应当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留存相关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或影印件。同时,对金融机构与客户业务存续期间的尽职调查要求也予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在业务关系存续期间持续关注客户整体状况及交易情况,评估洗钱风险。
在受益所有人、高风险国家 (地区) 和应加强监控国家 (地区)、外国政要和国际组织高级管理人员、代理行业务及类似业务、汇款业务等尽职调查方面,《管理办法》参照反洗钱国际标准作出明确规范。比如,对于来自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的客户或交易,金融机构应当结合业务关系和交易的风险状况采取强化尽职调查措施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这一系列规定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对复杂业务及高风险场景的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
此外,《管理办法》还对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提出更高要求,明确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自业务关系或交易结束后至少保存 10 年,且金融机构要逐步实现以电子化方式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这将为反洗钱监测分析提供更全面、更持久的数据支持。
从行业影响来看,《管理办法》的实施将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内部反洗钱工作流程,加大技术投入与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反洗钱工作的精细化与专业化水平。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更规范、有效的反洗钱工作将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与稳定性,减少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对金融秩序的干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央行等三部门此次就《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是我国反洗钱监管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通过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后续正式出台的办法有望更好地平衡反洗钱监管与金融服务优化,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