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人民检察院与仓山区小茉莉青少年事务社工中心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以“检社协同、预防前置、实践育人、能力提升”四大维度为抓手,通过机制创新与责任担当,共同构建起专业化、社会化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用法治温情为少年成长护航。
双轨联动:精准帮教点亮迷途星光
“感谢检察官和社工的帮助,我现在重新返回学校,生活重新有了方向。”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仓山区检察院创新推行的“检察+社工”双轨协同机制发挥的实效。为更精准地落实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仓山区检察院与社工中心主动打破壁垒,将专业社工力量深度融入案件办理全流程通过入户走访、心理访谈、校园观察等方式,全面梳理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监护、社交圈子等情况,形成科学详实的社会调查评估报告,为司法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在此基础上,检社双方共同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涵盖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学业辅导等内容,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帮扶。
2024年以来,仓山区检察院已联合社工完成34名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对12名对象开展系统性帮教,涉罪未成年人表现良好率达90%以上,检社协同的育人成效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
预防为先:法治教育筑牢校园防线
“以前觉得打架是小事,听完课才知道可能构成犯罪。”在听完法治课后,职校学生小林在心得中写道。这是仓山区检察院联合社工组织开展犯罪预防工作的一个缩影。
针对职校学生的成长特点,仓山区检察院将保护端口前移,构建“法治教育浸润+不良行为矫治”双重预防体系。检察官与社工组成宣讲团队,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讲解校园欺凌、聚众斗殴等行为的法律后果,让学生明白“守法”是成长的底线。
创新设立“励志成长班”,更是将思政教育、体能训练与法治课程相结合,通过“课程表现+家长反馈+学校评价”的积分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题课堂8节,30名职校生顺利考核结课,不良行为发生率显著下降,校园安全防线持续筑牢。
实践育人:志愿服务重塑少年信心
“帮张奶奶读了儿子的信,她拉着我的手说‘好久没人陪我说话了’,那一刻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这是一名涉罪未成年人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后的真切感受,这样的触动在已组织的39场志愿服务中不断上演,这正是仓山区检察院“司法矫治+社会实践”双平台模式带来的转变。
为帮助涉案未成年人更好融入社会,仓山区检察院联合社工组织设计了涵盖公益宣传、关爱特殊群体等多个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少年们不仅修复了社会关系,更在付出中学会担当、在奉献中重建自信,重新找到了自身价值,逐步完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角色转变,用实际行动反哺社会。
薪火相传:法治火种传递保护力量
“遇到有人强迫你做不想做的事,要勇敢说‘不’,并及时告诉老师和家长。”在辖区小学课堂上,职校生普法志愿者小周结合案例讲解自我保护知识。这是仓山区检察院“法治火种传递计划”结出的硕果。
为扩大未成年人保护覆盖面,该院与社工中心联合实施“试讲+点评+实战”多维培育模式:普法志愿者们精心制作课件,模拟真实的课堂场景进行讲解;检察官指导志愿者规范法律条文引用、优化案例表述,确保普法内容准确权威;社工则帮助提升授课技巧,增强互动性与感染力,让法治宣讲既严谨又生动。经过系统培训,截至目前,11名职校生普法志愿者已打磨出8份精品课件,开展普法教育2场,让法治种子在更多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下一步,仓山区检察院将与仓山区小茉莉青少年事务社工中心持续深化协作、同向发力,以制度化建设夯实检社联动根基,以规范化运作推动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深度融合、同频共振。通过创新机制、拓展维度,将法治精神融入未成年人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以司法专业护航、社会温情托举,共同构筑少年儿童成长的“安全屏障”,让每颗童心在法治阳光下绽放,每段青春在守护中稳健前行。(仓山区检察院 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