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作为 “中国白的故乡”“世界陶瓷之都”,其陶瓷文化历经千年沉淀,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与智慧。7月20日,华侨大学文学院“瓷光云创:瓷小白数字IP共生计划”实践团走进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开展实地调研,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深入了解德化陶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
从现实层面看,通过与陶瓷工匠面对面交流、观摩陶瓷制作全过程,品鉴古今陶瓷珍品助力实践团队成员直观感受传统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理解“匠心精神”的核心要义。从文化传承角度,本次实践致力于搭建青年群体与传统陶瓷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激发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同时,团队协作完成实践任务也能提升成员的社会调研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为后续参与文化研究与传播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实践团于上午抵达德化动车站后,按预定计划在陶瓷街完成集合。该区域与德化瓷艺城相邻,共同构成德化陶瓷文化展示的核心区域。
德化陶瓷街,位于世界陶瓷之都德化,是瓷都的窗口形象,也是陶瓷文化与商业完美融合的特色街道。这条街道不仅有德化原产地的实力品牌,还有国瓷永丰源外产区陶瓷品牌入驻,涵盖五大窑口、全国八大陶瓷产区。同时,各种陶瓷产品琳琅满目,涉及四大类近万个品种,可谓是德化陶瓷产品的“大观园”。此外,街道中充满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街区的艺术馆展示了大师们的匠心之作,让人们领略到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完美结合。
随后,团队移步至德化瓷艺城,其展厅内系统陈列了德化陶瓷精品,涵盖传统与现代创新作品。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参观瓷艺城的产品 实践团供图
图为千手观音瓷塑产品 实践团供图
下午2点,团队前往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林政国大师的工作室开展交流活动。该环节以 “工艺解析 + 文化传承” 为核心,分为制作流程讲解、作品赏析与互动交流三个部分。
在工艺讲解环节,林大师系统介绍了陶瓷制作的完整流程:从瓷土筛选(强调原料纯度对成品质量的决定性影响)、制坯塑形(包括拉坯、利坯等关键技艺,需通过长期练习掌握力度与精度),到上釉(涉及釉料配方比例与施釉均匀度控制)、高温烧制(重点阐释窑温曲线对釉色与坯体结合度的影响)。为配合讲解,林大师展示了各环节专用工具,团队对其进行了细致拍摄,直观呈现传统工艺的技术细节。
在作品赏析环节,林大师引导团队参观工作室藏品,藏品类型丰富,包括菩萨、释迦牟尼等宗教题材雕塑及船舶造型作品,还涉及十二生肖等动物形态的瓷器。林大师耐心地团队讲解了渡海观音、鱼篮观音等故事及文化背景,展示了陶瓷深厚的文化内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瓷器文化的魅力。
交流尾声,团队与林大师进行茶话座谈,就陶瓷工艺创新、传统技艺传承等议题展开探讨,定格此次深度交流的成果。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林政国大师品茶交流 实践团供图
实践活动最后一站为德化陶瓷博物馆,该环节以 “历史脉络梳理 + 文化价值认知” 为目标,通过专业讲解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博物馆工作人员引导团队按时间序列参观展品,系统介绍了德化陶瓷从宋代青白瓷、明代象牙白瓷到现代创新作品的发展历程,重点解析了不同时期的工艺特征与社会文化背景。例如, 德化白瓷(“中国白”)被誉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瑰宝,以温润如玉的胎质、纯净的釉色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闻名。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历代德化白瓷精品,尤其是明代何朝宗等大师的宗教塑像(如观音、达摩),其衣纹流畅、神态生动,展现了东方审美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德化白瓷如何通过“象牙白”“猪油白”等独特釉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并影响欧洲陶瓷发展。此外,团队在参观德化陶瓷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理解了德化如何依托泉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输出中心,并见证中外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
德化陶瓷博物馆不仅是一座陈列馆,更是一部立体的“陶瓷文明百科全书”。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观众在器物之美中读懂中国工匠精神,在窑火故事里感知文明互鉴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德化陶瓷博物馆合影 实践团供图
此次德化之行,通过 “观察——学习——反思” 的实践链条,团队成员实现了对传统陶瓷文化从 “认知” 到 “认同” 再到 “担当” 的思想转变。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关注德化陶瓷的发展动态,通过学术研究、校园宣讲等方式,助力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让千年瓷韵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通讯员:丁晗悦 靳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