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浪潮中,教育资源下沉与知识流动成为关键推力。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绿意赋能”志愿服务团深入兴旺村,开展乡村实践,架起高校知识与乡村需求的桥梁,让青春在乡土绽放,书写知识赋能振兴的篇章。
精细筹备:夯实根基,构建协同生态
实践前期,通过线上调研、实地勘察摸清村庄教育、环保、民生需求,结合能源专业优势,规划 “能源科普”“文化传承”“生态环保” 等板块,围绕村民关切设计 “家庭节能妙招” 科普,精准对接痛点。
“光伏电站年收益不少,可大伙‘会用不会修’,就盼着你们来!” 7月7日志愿者抵达时,李隐书记的话让服务方向更明。当地政府保障通勤安全,周边企业捐赠物资,多方协同构建起高校、乡村、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参与的实践生态。
创新教学:激活课堂,点燃求知热情
志愿者摒弃 “填鸭式” 支教,以创新理念激活课堂:科学课上,连接太阳能板与小风扇演示能量转换,分发材料包引导孩子组装简易太阳能装置。当地儿童陈明三次尝试后点亮小台灯,红着脸说 “这就是光能变电能啊”,从此主动举手展示。
近代史课堂用纪录片、角色扮演带孩子走进历史;苗画非遗课邀老艺人示范,孩子们绘图腾时听民族记忆;甲骨文猜字大赛让抢答声不断。李隐书记推出的 “积分制” 更添活力 —— 优秀者可兑换文具、书籍,或 “光伏电站参观讲解” 机会。
田间实践:知行合一,深化乡土认知
志愿者深知实践是双向学习,走进田间参与事务:禁焚秸秆宣传时,跟着李隐走村入户,用专业知识帮村民算 “经济账”,村民王大爷听后说 “以前觉得烧秸秆省事,现在明白烧一亩亏不少,回收还能赚,这账得算”,主动承诺不焚秸秆。
他们还带光伏维护手册,在管理员指导下演示 “清洁光伏板提效”“雨天查线路安全”,管理员赞道:“大学生把专业讲得像拉家常,咱一听就懂!” 走在新修环村路,李隐指着排水系统说:“以前下雨积水,现在收割机直接到田边,这是振兴的实在好处。” 帮 76 岁刘奶奶用手机查土地补贴,老人塞来自种辣椒:“你们比亲人还贴心!” 这份朴实让大家更懂基层服务意义。
惜别约定:延续赋能,播撒希望种子
7 月 16 日结营,离别时孩子们依依不舍:王雨桐送出自制太阳能小台灯,陈明在笔记本写 “我要学能源知识,回来建设家乡”;老人们提菜送行,刘奶奶叮嘱 “下次来教修家电”。
志愿者留下《光伏维护与家庭节能手册》,与村民约定每周 “云端能源小课堂”,记录村民需求,计划联合学院社团开展 “家电维修下乡”。10 天里,他们输出知识,也收获乡土智慧 —— 村民教的辨稻穗方法、老人讲的乡村故事,都是珍贵教材。
此次实践,是中南大学能源学子以专业服务乡村的尝试,更是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的缩影。当知识走进乡土、融入生活,青春力量便在振兴沃土上,生长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