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为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北京科技大学“新声”社会实践团队赴牛蹄岭开展暑期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参与生态修复宣讲活动,深入了解矿区治理的全过程。同学们在生态教育景区参观时,详细记录了植被恢复技术和思路,并就“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讨论。
玉盛祥公司位于昌平区延寿镇下庄村牛蹄岭桥东,成立于2002年5月,经营范围为来料加工生产销售石材,自身并不具备开采矿山石料资质。2005年12月,玉盛祥公司与昌平区兴寿镇林业站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约定租赁面积50亩,但其在未获取采矿许可证和林地征占手续的情况下,擅自无证非法开采牛蹄岭,用于加工生产石材石料,造成林地大面积毁坏,生态破坏严重,违法行为持续15年之久。
如今,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牛蹄岭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向公众开放,昔日的非法采矿区蜕变为生态教育景区,成为北京市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典型案例。该项目的成功不仅展现了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决心与行动力,更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重拳整治违规开采,问责机制筑牢生态屏障
2002年,玉盛祥公司在无采矿资质的情况下,以租赁林地之名行非法开采白云岩之实,违规搭建房屋、硬化场地,侵占农用地,长达15年的无证开采导致山体严重损毁。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发现,牛蹄岭地形在15年间从“牛蹄状”地貌逐步沦为“疮痍满目”的矿区。
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多部门介入调查,依法追究责任。当地政府及相关委办局因监管缺失被严肃问责,30余名党员干部受到免职、开除、警告等处分,15人接受批评教育。此次整治行动以雷霆手段破除“监管真空”,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治理原则。
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废墟之上重塑绿色家园
牛蹄岭治理工程投入政府专项资金,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核心,通过科学论证开展植被恢复与景观再造。修复工程注重“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石材打造生态建筑,短短两年间,荒芜矿区已重现郁郁葱葱的植被景观,并被打造为生态教育景区,兼具环境科普与休闲功能。
延寿镇同步推进绿色发展转型,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民宿经济,民宿项目与“漫山桃花”生态景观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增收。镇域规划明确“一河一带、两河三溪”水系治理目标,绿色产业与生态保护实现协同共进。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牛蹄岭的“浴火重生”背后,是北京市对生态文明战略的深刻践行。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从“专项污染防治”升级为“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延寿镇以案例警示教育、党建引领学习等方式,推动干部群众生态意识全面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延寿镇将生态修复与民生福祉紧密联结,印证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未来,该区域将持续探索绿色经济模式,严守“三线一单”生态红线,筑牢首都生态涵养区屏障。
以案为鉴启示未来,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牛蹄岭治理工程是“问题-整治-修复-发展”全链条生态治理的缩影。当前,北京市正以“一微克一微克抠”的精细化治理态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与新兴污染物管控(如微塑料治理),同步推动新能源产业升级,力求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发展。
荆总书记说:“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我们不能说强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但要做到天道酬勤。”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牛蹄岭的蜕变启示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路径,终将回馈普惠民生。北京市将持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新声”实践团队将不遗余力奔赴生态保护之路,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踏上这条永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之路,助力实现经济繁荣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更绿色、更健康、更具生命力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