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 8 月 4 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 9 月 3 日。其中,取消个人办理单笔 5 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 “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 的硬性要求,引发广泛关注。

2022 年 1 月,三部门曾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 5 万元以上现金存取时,需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此规定一出,迅速引发社会热议,公众意见不一,部分人认为增加了业务繁琐性,甚至担忧隐私泄露;支持者则强调这是打击洗钱犯罪、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当时回应,超过 5 万元的现金存取业务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 2% 左右,对绝大多数客户影响有限,且不会降低业务便利性。但该办法原定于 2022 年 3 月 1 日实施,却在当年 2 月 21 日因 “技术原因” 暂缓,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
此次《管理办法》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反洗钱监管放松。虽然取消了 5 万元现金存取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登记要求,但在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且交易金额人民币 5 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 1 万美元以上的业务时,金融机构仍需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同时,对于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较高的情形,金融机构仍需了解客户的资金来源和用途,并根据风险状况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
业内分析指出,此次调整体现了监管部门进一步平衡好洗钱风险管理与优化金融服务的意图。新规通过明确各类金融机构在客户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南,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金融机构的合规性,减少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的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