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琥珀村,阳光刚越过东边的山脊。一群穿着蓝色队服的大学生正在村小门口迎接学生。五年级的胡辰瑞同学兴奋地冲过来:“李老师,昨天你教我的编程小动画,我今天又做了一遍!”这是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彩虹e教”团队连续第五年在琥珀村开展暑期实践。五年来,这支队伍用科技与爱心在皖西南山区架起一座连接未来的桥梁。
扎根沃土,从支教点到读懂乡村振兴的窗口
琥珀村,坐落于安庆市岳西县的大别山腹地。这里曾是革命老区,如今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场。连绵的三千亩茶园铺展着绿色希望,省级非遗打鼓书在村落间回荡着文化根脉,退伍老兵的故事承载着家国情怀。然而,与许多乡村一样,琥珀村也面临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短板。
支教团的诞生,正是源于对这方水土需求的深刻洞察。2020年,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张园园在调研中发现,这里的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当她看到计信学子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年轻的热情,一条“用专业技能反哺乡村教育”的新支教思路逐渐清晰,最终点燃了支教团队的第一簇火苗。同年,首支“彩虹e教”团队扎根于此,将数字课堂建在村小教室,开启了科技赋能乡村教育的探索之路。
图1 张园园书记走访调研
“接过前任队长的接力棒时,我深知肩上的不只是院旗,更是学院的期许和对琥珀村的责任。”现任队长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李佳伟这样说。五年时光,支教的点点星火能越燃越旺,靠的是传承的团魂。队员选拔秉承着“技术功底、教育情怀、乡土热爱”三位一体的标准,由历任队长严格把关;每年末进行的项目资料归档和“老带新”传习会,则将积累的课程课件、乡土经验乃至家访心得悉数传递。团队扎根于安徽师范大学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培养“三线精神”—— 创新探索的前沿意识、团结协作的凝聚意识、服务奉献的担当精神,在琥珀村不断深化实践,贡献青春力量。
三层筑基,从知识传递到乡土智慧绽放
在持续探索中,该课程体系日臻成熟,专业特色日益彰显。经过五年迭代,团队形成了“基础+拓展+创新”的三层课程结构。
在基础课程层面,团队锚定琥珀村留守儿童的核心学业需求,将乡土元素巧妙融入教学。语文课将朗朗上口的岳西民歌旋律赋予传统《三字经》,让孩子们在传唱非遗中识记经典;数学课则化抽象为具象,带领学生在三千亩茶田中测量计算,用真实的茶青产量案例来深入理解百分比概念。
拓展课程则致力于激活潜能、开拓视野,充分展现团队跨学科背景的优势。体育学院队员将省级非遗岳西高腔的韵律步伐编入现代健美操;物理学院队员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竹筒茶叶罐制作成生动的气压实验教具,让科学原理触手可及。文化课堂更是精彩纷呈:外国语学院队员讲授简单英语问候并学唱《茉莉花》;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队员编程课上指导孩子们运用软件,创作充满童趣的数字化动画,实现了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对话。
创新课程是特色中的亮点,着力于驱动知行合一与科技赋能。团队将虚拟现实(VR)技术融入思政教育,打造“红皖印记”VR红色教育课。在支教现场设立专属VR体验区,队员们耐心指导孩子们佩戴头盔、操作手柄。该项目将300公里外的芜湖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地标“搬”进深山课堂,通过高清全景展示和全息投影技术,让历史场景和英雄雕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当孩子们发出“原来纪念馆里面是这样的!”的惊叹时,革命历史已跨越时空阻隔,在沉浸式体验中深深触动心灵。在党史特色理论课上,队员们讲述“两弹一星”元勋“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报国情怀,并通过互动宣讲、影像展播等形式深化教育效果,点燃爱国奋进的星星之火。
图2 “红皖印记”VR红色教育课现场
薪火相传,从单点帮扶到校地协同育人
时光流转间,这支队伍的足迹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支教范畴:从2021年捐赠10台电脑搭建数字角,到2023年募集价值2万余元图书充实书屋,从最初28名学生的“小课堂”,到今年160余名孩子的“成长营”,70%的老学员带着弟弟妹妹重返课堂,更有41名孩子连续三年追随着这支队伍。
图3 同学们参与课程
这份坚持的背后,是多方联动的温暖力量。学院党委书记张园园多次带队深入琥珀村调研,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2023年8月,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与岳西县冶溪镇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教活动正式成为校地联动助推乡村发展的重要纽带。
五年接力,星火成炬。从张园园书记点燃的第一束心火,到李佳伟队长手中更加炽热的光芒,支教团早已成为安徽师范大学志愿行动的一面旗帜,计信学院育人实践的闪亮名片。从电脑捐赠到书屋共建,从课堂教学到科普实践,这支团队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让微光成星河,照亮梦想的方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是最生动的成长。(朱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