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 >

男子买到特斯拉全损车,法院判退一赔三

时间:2025-08-11   来源:实践发展网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二手车交易纠纷作出终审判决,引发广泛关注。买家赵先生花费 46.2 万元购得一辆宣称 “车况精品” 的特斯拉二手车,使用过程中却发现车辆故障频发,经深入调查,竟发现该车为全损车,遂将卖家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定卖家故意隐瞒车辆关键信息构成欺诈,需退还购车款并按三倍金额赔偿买家,共计 184.8 万元。
事情回溯到 2022 年 5 月,赵先生因对特斯拉品牌的信赖,通过二手车商于某的介绍,购入一辆 2020 款特斯拉 Model 3。购车时,于某信誓旦旦地保证车辆仅有 “轻微瑕疵”,并强调该车 “车况精品”,未提及任何重大事故历史,赵先生基于对于某的信任及车辆外观的初步判断,完成了交易。然而,车辆到手后短短一个月,赵先生就遭遇了一系列糟心事。先是车辆充电系统频繁报错,无法正常充电,接着在高速行驶时,车辆突然出现动力中断的情况,险些酿成大祸。
深感车辆存在严重问题的赵先生,将车送至特斯拉官方 4S 店检修。这一查,让他惊出一身冷汗。4S 店工作人员告知赵先生,该车此前遭遇过重大事故,被保险公司推定全损,车辆的纵梁、A 柱等关键部位均进行过更换维修,属于典型的 “全损修复车”。此类车辆即便经过维修,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大打折扣,且无法享受特斯拉官方的质保服务。赵先生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被卖家于某 “狠狠摆了一道”。
在与于某多次协商退款无果后,赵先生毅然选择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将卖家于某诉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庭上,赵先生提供了 4S 店的检测报告、车辆维修记录以及与于某的聊天记录等关键证据,明确指出于某在交易过程中故意隐瞒车辆为全损车的事实,构成消费欺诈。而卖家于某则辩称,保险公司所谓的 “全损” 定义与二手车交易市场不同,车辆交付时能正常行驶,不影响核心使用功能,且自己通过正规事故车拍卖平台购得该车,已尽到告知义务。
经法院深入调查,逐步还原了这辆全损车的流转轨迹。涉案车辆于 2021 年 7 月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 (苏州) 有限公司出具的修理费用评估单显示,车辆需更换左前纵梁内加固件、右前纵梁内加固件、部分更换右上 A 柱等多达 275 项零件,加上喷漆、工时等费用,总维修费近 76.1 万元。随后,该车被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推定全损,并进入青岛腾信拍卖有限公司的事故车拍卖平台。卖家于某通过朋友账户参与竞拍,以 22.6 万元拍得该车,后续又花费十几万元进行关键部件的修复。法院认定,于某长期从事二手车交易,对车辆全损性质及严重受损情况明知,却在向赵先生销售时,仅用 “轻微瑕疵” 一带而过,刻意隐瞒纵梁、A 柱更换等核心损伤信息以及车辆无法享受质保的重要事实,误导赵先生做出错误购车决策,其行为已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欺诈。
2024 年 3 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解除双方车辆买卖合同,于某退还赵先生 46.2 万元购车款,并按三倍购车款赔偿 138.6 万元,赵先生需在收到款项后将车辆恢复原状返还于某。于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2025 年 6 月 24 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驳回于某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法院指出,于某作为二手车经营者,批量从事故车平台购车转卖,理应更清楚车辆真实状况及对消费者的影响,其隐瞒关键信息的行为,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依法应承担欺诈的法律后果。
这起案件不仅为赵先生讨回了公道,更给二手车交易市场敲响了警钟。在二手车交易愈发频繁的当下,消费者往往因信息不对称处于弱势地位。此次法院 “退一赔三” 的判决结果,彰显了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护,也警示二手车商应诚信经营,如实披露车辆关键信息,否则将面临沉重的法律代价。广大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也需提高警惕,仔细核查车辆历史信息,必要时借助专业检测机构力量,避免陷入类似购车陷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