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怎么能淡成这样?”新疆禾木村一位民宿主在网络上的这声叹息,迅速引发全国从业者的共鸣,道出了2025年暑期民宿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从北方的京郊到南方的海滨,从网红打卡地到传统景区,大量民宿客房空置,业主期待的“回血季”变成了“失血季”。
空置的客房,破碎的回血梦
清晨七点,大理洱海边民宿主雷宝宝(化名)打开所有房间的窗户,海风轻拂着空置的客房。去年此时,他的四家民宿“五一”期间单日营收轻松破万;而今年,尽管增加了一家店,直到7月下旬才勉强达到这个数字。在知名度假社区阿那亚,一位业主透露,其民宿6月出租率比去年下降一半,七月传统旺季依然门可罗雀。
京郊密云石城镇黄土梁村“仁合山居”的老板,望着被暴雨山洪冲毁的院落,苦涩更甚:“投资600多万的院子基本毁了。7月刚有起色,8月本是回血的时候,结果现在也别谈赚钱了。”在天津蓟州下营镇,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导致当地多家民宿受损,停水停电48小时,损失从数万到十万元不等。即使躲过天灾的民宿,也难逃市场寒流。
数据揭示的寒意:价格腰斩,成本倒挂
行业数据显示,全国酒店关键经营指标——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RevPAR)在暑期首周同比下滑约8%。民宿行业的价格下滑更为显著。以某省会城市民宿为例,7月份仅有零星几天能卖到160元,多数时间价格低于此,而其基本经营成本就需约170元,尚未计入额外的赠品成本。
“即使亏本,还是没人住。”一位从业者无奈道出实情。威海民宿主A君(化名)的经历更具代表性:其经营的百余套民宿房源,平均价格已从去年的800元/间夜腰斩至400元/间夜,闲置率依然居高不下。“去年这时候,威海早晚高峰都会因游客堵车,今年道路随时通畅。”他对比道。
多重因素夹击:天灾、过剩与祛魅
极端天气的双重打击: 今年暑期,北方遭遇强降雨和洪水,密云、怀柔、延庆等多地发生洪水和山体滑坡;南方则受台风“竹节草”影响,上海、宁波等地大量航班取消。8月初,北京密云区仍处于防汛最高级别应急响应状态,景区、露营地和乡村民宿暂停营业,给经营雪上加霜。
供给过剩的残酷现实: 据统计,过去十年间,全国民宿数量从约3万家激增至超过30万家。行业运营模式也发生转变,由公司或中介机构运营的民宿比例显著上升。然而,业内普遍反映,多数民宿企业实际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以大理为例,当地拥有近9000家住宿场所、超过18万张床位,但实际客流量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供给。
消费者“祛魅”时刻: “住民宿就像开盲盒,又要看运气、又要看民宿主良心。”一位游客的吐槽反映了部分消费者的心态。曾经承载“诗与远方”情怀的民宿,其独特个性和人情味在过度商业化浪潮中逐渐褪色。热门景区高昂的物业租金(年租可达30-50万元)和动辄百万的前期投入,也使得经营压力陡增,性价比优势减弱。
行业洗牌开启,寻求转型出路
民宿行业的困境并非孤立,是整个暑期旅游市场遇冷的缩影。景区、酒店、旅行社、研学游等细分领域均报告客流下滑或成交率下降。
与此同时,行业洗牌已然开始。市场反馈显示,消费者对民宿的投诉量相对较高,主要集中在卫生、价格等方面。相比之下,标准化服务的连锁酒店在逆境中展现了更强的韧性。在大理等民宿聚集地,已有商人专门从事倒闭民宿的物资(如布草)回收,生意红火,侧面印证了行业调整的进行。
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指出,中国住宿业曾存在一定的短视化经营倾向。随着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从业者亟需从单纯追求入住率和价格战,转向提升服务品质、打造独特体验和关注单客价值。那个租个院子就能轻松赚钱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终结,留下的是对行业专业化、精细化运营能力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