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有关银行存取款政策调整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个人在银行办理 5 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或将面临全面尽职调查。这一举措旨在加强金融监管,预防和遏制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金融秩序与国家安全。
早在 2022 年 1 月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 5 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 1 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不过,由于技术等原因,该《办法》随后暂缓施行。
虽然目前该规定尚未全面落地实施,但从监管趋势来看,对大额现金存取进行规范管理已成为必然。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超 5 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 2% 左右。尽管占比不高,但其涉及的资金规模不容小觑,且现金交易的匿名性和难以追踪性,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为洗钱、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
对于普通储户而言,这一政策调整可能带来一定影响。未来,在办理 5 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时,储户需提前准备好能证明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相关材料,如工资收入可携带工资条、奖金发放证明;若是经营所得,可准备营业执照、税务申报记录等;资金用于购房,需携带购房合同等。在办理业务时,储户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配合银行工作人员的问询与登记工作。
从积极方面来看,加强对大额现金存取的监管,有助于保护储户资金安全。通过尽职调查,银行能够及时发现异常交易,防范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风险,避免储户资金受损。同时,这也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营造更加健康、有序的金融环境。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在进行尽职调查时,也会尽量采用更便捷、高效的方式,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减少对储户正常业务办理的影响。储户无需过度担忧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因为金融机构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对业务办理过程中获取的个人信息、客户隐私必须严格保密,一旦泄露,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面对即将可能全面实施的大额现金存取尽调政策,储户应提前了解相关规定,做好准备。在日常金融活动中,养成保留重要资金往来凭证的习惯,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及时提供证明材料。同时,也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各类金融诈骗,共同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