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槟榔再次因致癌风险引发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在 2003 年就将槟榔列为一类致癌物,与砒霜、黄曲霉素、甲醛等处于同一等级,意味着其对人体具有明确致癌性。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据《2021 - 2026 年槟榔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显示,我国槟榔消费者已超 1 亿人,槟榔产业产值也从 2011 年的 558 亿元增长至如今突破千亿大关。
槟榔致癌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槟榔中的槟榔生物碱、槟榔鞣质等成分具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其中生物碱会使人成瘾,一旦停止摄入,便可能出现焦虑、狂躁等戒断反应。其二,槟榔属于粗纤维,在嚼食过程中,极易刺伤娇嫩的口腔黏膜,引发口腔黏膜纤维化,进而导致口腔癌。槟榔经咀嚼产生的亚硝基,也是已明确的致癌化合物。数据显示,2005 年至 2016 年间,因槟榔导致的口腔癌患者人数近乎增长了 20 倍。2016 年,五所医院收治的 2108 例口腔癌患者中,长期咀嚼槟榔的患者达 1803 例,占比高达 85.53%。有预测称,到 2030 年,湖南与槟榔相关的口腔癌患者将累计超 30 万,全国范围内可能超 100 万,造成的医疗负担或超 2000 亿元。
在中国,每年约 1 万人死于口腔癌,其中 70% 的患者都有常年嚼槟榔的习惯。诸多患者为口腔癌付出了惨痛代价,如割舌、切除牙床、脸颊等,但即便如此,口腔癌五年生存率也仅为 50%。更令人忧心的是,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槟榔消费者中 30 岁以下群体占比超 60%,青少年尝试率近三年增长了 35%。
面对槟榔的巨大危害,国家层面已多次进行干预。2019 年,国家卫健委在《健康口腔行动方案》中提及要关注长期咀嚼槟榔的高危行为;2020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新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目录》未将 “槟榔” 纳入;2021 年 9 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早已对槟榔采取严厉措施。阿联酋、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不仅禁售槟榔,还将其列入毒品行列,一旦发现有人携带、售卖槟榔,将按照贩毒进行处理。
槟榔作为与砒霜同级的致癌物,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让这 1 亿消费者认识到槟榔的危害并戒除,如何规范槟榔产业发展,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槟榔危害的科普宣传,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