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费者反映,部分电商平台上一些售卖 “医用面膜” 的店铺存在资质缺失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此类现象并非个例,多个平台均存在医疗器械违规售卖的情况,包括商家无资质网售、商品页未按规定展示资质等问题。
按照消费者陈女士提供的链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一家名为 “×× 生物美妆经营部” 的店铺里,找到了一款宣称 “医用修护敷贴” 的面膜。在商品页面,该面膜的宣传图中,“医用修护敷贴” 几个黑体字十分醒目,左上角也清晰印着 “二类医疗器械”。然而,在商品详情页的规格参数表中,“是否医疗器械” 一栏却明确标注为 “否”,“医疗器械类别” 一栏写着 “非器械”。记者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字查询库中,并未查到该款面膜的相关信息。
当记者就资质展示问题询问客服时,客服虽坚称这是医用面膜,却对为何未按规定在详情页展示相关资质的问题避而不答。而店铺详情显示,这是一家由个人经营的网店,根据相关规定,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申请人应当是依法进行工商登记的企业,个人显然不具备此类经营资质。
无资质售卖医疗器械、未按规定展示产品资质的情况并非仅此一家。记者梳理国家药监局官网通报的 52 起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违法违规案件信息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未按要求展示医疗器械注册证、未经许可网售医疗器械、销售未依法注册的医疗器械等方面。其中,未按要求展示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备案凭证的违法违规案件数量占比最大,达 20 件;未经许可网售医疗器械的相关案件有 18 件;销售未依法注册的医疗器械类案件则有 9 件。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部分商家在资质公示上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店铺虽在商家资质公示页面自行申报了营业执照信息,但却未按规定展示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备案凭证,有的甚至用器械批准文号代替;还有部分店铺展示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图片模糊不清,难以辨识关键信息。此外,一些店铺自行申报的经营范围与公示证照中的经营范围存在差异,如某品牌隐形眼镜旗舰店,卖家自行申报的经营范围不含隐形眼镜等第三类医疗器械销售,可其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上却明确包含相关编码。
随着调查深入,记者注意到在个人卖家聚集的购物小程序和二手交易平台上,一些卖家将本不能无资质售卖的医疗器械改头换面,进行违规销售。例如,将部分医疗器械产品名称模糊化,以此规避平台审核。
据了解,“医用面膜” 实际为医用敷料,根据产品特性可能属于第二类或第三类医疗器械。按照《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从事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企业,应当在其主页面显著位置展示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件或者备案凭证,产品页面应当展示该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者备案凭证。商家的此类违规行为,不仅违反相关法规,还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潜在风险。
目前,针对此类医疗器械违规售卖乱象,相关监管部门已表示将加大监管力度,展开全面排查。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医疗器械产品时,务必仔细查看商家资质及产品相关证书,如发现违规销售行为,可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